是新的曜变天目(曜变盏)还是毫变盏?
在日本发现了有可能是这样的建盏。

我在大约20年前获得过这种建盏,当时我认为只有拥有像静嘉堂文库中所记载的那种斑纹,才是曜变天目。
而近几年,在得知了曜变天目中兔毫的存在后,才重新开始认真地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验证日本和中国的文献,与现存的宋代建盏进行比较,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进行化学鉴定,以及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

日本织田信长持有过的曜变天目是毫变盏吗?

織田信長像

织田信长像

宋代的曜变天目在中国没有1件现存,但目前在日本还剩下3件。
然而,据说在16世纪后期日本有10件现存,其中织田信长就持有过1件。

本能寺遗址

本能寺遗址

我想可能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在当时的织田信长实际上是日本的最高权力者,因此,将军馈赠给他的曜变天目,被认为是最高级的。
织田信长非常珍惜这个曜变天目,连走路也会随身携带着它。
织田信长于1582年因”本能寺之变”事件被大火焚烧而亡,据说这个曜变天目也一起被烧毁消失了,但事实上由于并没有发现它的碎片,所以它即使残留了下来了也不奇怪。

因为是一个被异常珍惜的茶盏,所以这个曜变天目有可能被织田信长的亲信携带逃走了。
因此,即便它是在现代被发现的,也依然不足为奇了。

如果织田信长得到的曜变天目是最高级别的,那么这在中国也是最上等的,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至今无人见过的「毫变盏」。

日本文献验证

在日本,”曜变”一词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的《能阿相传集》中首次被使用,。
书中的描述是”曜変、天下に稀なる物なり、薬の色如豹皮建盞の内の上々也”。
意思是“曜变是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盏中之上上品也。”
在当时曜变天目的图案被比作豹纹图案,而这个茶盏的也正好是类似于豹纹的图案。

豹纹的图案

豹纹的图案

接下来,在室町時代,有一本关于中国艺术欣赏的书《君台观左右账记》。
其中描述了曜变的内容是”曜変、建盞の内の無上也。世上になき物也。地いかにもくろく、こきるり、うすき るりのほしひたとあり。又、き色・白色・こくうすきるりなとの色々ましりて、にしきのやうなるくすり もあり。萬疋の物也。 “
意思是“曜变天目是建盏中的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 其底色为纯黑,上面散落着许多小而薄的深琉璃色和浅琉璃色的星斑。然后,还另外还有一种花色,上面围绕着黄色、白色、深琉璃色和浅琉璃色等玉白色晕,多种颜色混合,美如织锦。此乃无价之宝。”

据此,有记载”曜变天目在黑色的茶盏上有许多小而薄的深琉璃色和浅琉璃色的星斑”,以及”黄色、白色、深琉璃色、浅琉璃色等玉白色晕,多种颜色的混合,美如织锦”,可以看出书中描述了2种类型的曜变天目。

黄色、白色、深琉璃色、浅琉璃色等玉白色晕,多种颜色的混合,美如织锦

黄色、白色、深琉璃色、浅琉璃色等玉白色晕,多种颜色的混合,美如织锦

我们认为,书中描述的”拥有像星斑一样的图案”是日本国宝的曜变天目的图案。
而另一种”美如织锦的图案的物品”则被认为是类似于由垂直线和横线编织出来的纺织品。
我们觉得这种描述用来形容日本3个国宝曜变天目中是有点不合理的。
像纱线一样的外观的建盏我们推测为釉料流淌的兔毫会比较合理。

"拥有像星斑一样的图案""美如织锦的图案的物品"

“拥有像星斑一样的图案””美如织锦的图案的物品”

就像锦缎那样,我们推测横向也流淌的特殊的兔毫才是另一种曜变天目。
而且,这种特殊的兔毫盏与中国的《方兴胜览》中记载的”毫变盏”的特征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真相《君台観左右帳記》(有领堂、明治 17 年 10 月、东京博物馆版)

中国文献验证

中国的《方兴胜览》中有以下一句话。 “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 毫变盏 ,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
书中这样描述道:”其图案虽然是兔毫,但毫色不同”。

另外,《大宋宣和遗事》中出现了”异毫盏”这个词,据说是宋徽宗用来表演茶艺用的。
“执事者以宝器进,徽宗酌酒以赐,命皇子嘉王楷宣劝。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 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异毫盏是”不一样兔毫的盏”,其和毫变盏的意思是相似的。

兔毫一词源于建盏的一种纹理,附着于建盏的黑釉中呈现出精致流动的线条,就像兔子毛一样而得以命名。
在日本,被称为”禾目”,由于建盏上的图案像稻穗尖端的样子,故而命名。
无论是上述哪种描述,都形容的是像纱线或是像头发那样的细纹。

《方兴胜览》以及《大宋宣和遗事》中所描述的“虽然都是兔毫,但它们的图案不同”,和《君台观左右账记》中描述的”美如织锦的图案”的建盏,都可以认为是描述了同一类建盏。

虽然都是兔毫,但它们的图案不同

虽然都是兔毫,但它们的图案不同

正因为如此,在日本发现的另一个曜变天目有可能是毫变盏也不一定。
然后,如果说毫变盏是任何人都不能得到的昂贵之物,那么在日本毫变盏也可以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物品。

研究中建盏的形态 建盏的形状

是和《静嘉堂文库》中描述的曜变天目尺寸大致相同的束口碗。

建盏有其独特的厚度,还有在斗茶时测量热水量的凹槽设计,盏内部分为3段。
束口碗有其独特的防止茶反弹的碗口形状。
所使用的釉料是天目釉(黑釉),由于釉料光泽闪亮,所以此盏被认为是相当古老的物件。
由于碗口非常薄,因此釉料向下流动露出了土胚。

是和《静嘉堂文库》中描述的曜变天目尺寸大致相同的束口碗

是和《静嘉堂文库》中描述的曜变天目尺寸大致相同的束口碗

口沿部位照片

口沿部位照片

研究中建盏的形态 图案的形态

乍一看,其图案不像是兔毫,但实际上,它是由釉料流动而形成的兔毫。
虽然看起来像是人工画的,但其实这种图案是在烧制时发生了窑变现象而产生的。

特写照片

特写照片

如用电子显微镜或单反相机的特写镜头来观察这种图案,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釉料从内部展现的立体感。
但是,这种图案即使看起来是立体的,也是那种触摸了也感觉不到的立体感,因为这并不是画出来的。
然后,通过分离而分开成分的状态,从图案周围的晶体凝固中可以看出,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图案是被施釉过一次的物品。

我买了一些在中国销售的仿制品,并将二者进行了比较。
从大致相同的距离拍摄了一些对比照片,请大家一同鉴赏。

与中国仿制品的

与中国仿制品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图案的精细度明显不同。
该网站的建盏有相当精细的织锦状图案,其精细程度约为0.1mm,这个程度是很难用画笔绘制出来的。
其次,有晶体聚集在这个图案周围,蓝色的兔毫其图案不是单色的,还有像黄色或白色的铁球一样的晶体聚集在周围。
这是釉料成分分离后形成的现象。
至于颜色,正如《君台观左右账记》中写到的那样,建盏中就只有琉璃色、深琉璃色、黄色、白色这4种颜色,不存在红色、绿色等颜色。
再次,图案的位置也非常自然,聚集在里面的凹槽中,我认为原因是凹槽中积聚着釉料的缘故。 这种位置的设计与《静嘉堂文库》中描述的位置相同。

这种位置的设计与《静嘉堂文库》中描述的位置相同

这种位置的设计与《静嘉堂文库》中描述的位置相同

该网站的建盏有相当精细的织锦状图案

该网站的建盏有相当精细的织锦状图案

另一方面,由于仿制品的图案是画出来的,所以它的线条很厚,给人一种涂上油漆后流下来的感觉。
由于这种画不是自然现象,因此图案中上下左右的线条粗细不一。
仿制品具有不自然的颜色,且釉料中有难以想象的成分,还有从上到下分为三条轮廓很清晰的色带,分别为蓝色、红色和黄色,像是人为制作出来的图案。
然后,用手指触摸后就能感觉到油漆在图案上面凸起的部位。

仿制品的图案1

仿制品的图案1

仿制品的图案2

仿制品的图案2

中国仿制品3

中国仿制品3

由于存在复制品和仿制品,有了这个先入感,所以看到这个网站的建盏,有人能马上判断出是假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上述的不同点来进行判断。
反而,通过些仿制品的来源,也有比较大的可能性让至今都找不到的正品被发现出来。

研究中建盏的形态 外侧图案

与日本国宝的3个曜变天目有明显的不同点,其外侧也有类似的图案。
这个特征在油滴盏和兔毫盏中也很常见。
作为由兔毫盏变异过来的毫变盏,其外侧有图案也是正常的。

外侧图案

外侧图案

 

我们认为这是因为盏和匣钵之间有间隙,这个间隙让釉料的流动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外侧的图案。

匣钵的照片

建盏的匣钵

与普通兔毫盏的不同点

建盏的釉料是根据热的变化,将成分分为不同的性质的”分相-析晶釉”。
氧化铁的结晶体主要通过分离分开,其结果是出现了兔毫以及油滴、曜变等图案。
兔毫盏是氧化铁结晶体聚集在热气泡中,通过进一步加热和熔化流动而形成的。
由于液体从上向下流动,因此常见纵向兔毫。

禾目天目(兎毫盞)

WD Collection ,touji-gvm.com

连接>陶磁オンライン美術館「禾目天目」

该网站展示的毫变盏,在我们看来,是当聚集在气泡中的氧化铁结晶体被进一步加热和熔化时,由于温度再次变化,粘度下降,以及最初向下流动的晶体横向或倾斜流动而形成的。
因此,乍一看,建盏上的线条似乎是像圆圈那样相连起来的,但可以看到,实际上其线条是向左向右移动而连接起来的。

晶体横向或倾斜流动而形成的

晶体横向或倾斜流动而形成的

事实上如果规模很小,类似现象也会在兔毫盏中出现,因为有可能会有熔化的釉料以倾斜的角度流动的现象。

但是,这个图案不会被破坏,即便釉料像这样又细、又长、又大而清晰的横向及倾斜流动是非常神奇的,像这样自然形成图案的概率是几乎不可能的。
即使是用蓝色(琉璃色)散发出多种颜色的兔毫盏,其形成方式也是神秘的。

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

最后,对这种毫变盏进行了X射线荧光分析。
对《建窯瓷》中所记载的兔毫盏的材质分析结果,其数值接近粘土或者釉料的数值,釉料的颜料中检测出了只有宋代才有的矿物质。
未检测到从仿制品中检测出的成分量。

关于详细数据,不是谁都能看到,但如果能和我们一起做深入研究,我们也会考虑向您展示这些数据。

参考文献:《建窯瓷》(二玄社,2004年 叶文程 林忠干著)

TOP